首頁 > 回顧分享
106年3月4日 「未成佛前 先結好緣」專題講座

林奇巖老師-「未成佛前 先結好緣」專題講座

文:涂惠屏

       2017年3月4日上午9:30分,僑愛佛教講堂邀請金陵女中的總務主任兼公民教師林奇巖老師,來與大眾分享:佛教徒應該如何理解孔子在做人處世方面的想法,並同時思考佛陀在修行次第中是否有相對應的教導,不管是相同或者相異,積極攝取兩者的養分,都是增長智慧,集聚修行資糧的善舉。

林老師在演講中歸納了幾個儒家與佛家思想上可資比較的重點:

一、儒家強調人的獨立性和主動性,並尊重人追求現世利益的需要,認為做人的本務在修身齊家。佛教同樣強調人人皆可修行成佛。但是,佛陀認為人世的一切追求都如夢、幻、泡、影,了不可得。相信人的因果業報不只關係著現世,認為人透過現世或累世的修行可以得到個人究竟的解脫。

二、儒家強調君子必先以孝道及忠恕之道克己自律,講信修睦,然後才有可能推己及人,兼善天下。林老師並進一步說明了儒家的孝道講感恩、體貼、以及該避免不孝的作為:無後為大、陷親不義、以及家貧親老,不為祿仕。佛教同樣強調修行人必須透過戒、定、慧三學的次第修行,才能使自己成為堪任具德的法器。但是在孝道的認知上,出家修行雖不符世法的孝道,依佛法,那卻是真正的大孝。

三、儒家強調由我為中心的親、疏關係,所以對人倫關係特別重視。孔子在論語中對孝悌之道著墨甚多,緣由在此。反對以德報怨,主張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佛教則強調眾生平等,並認為人、我分別正是煩惱的根源,因此會依緣起法則的因果概念去思惟人、我關係,主張以不再造惡業,努力結好緣的方式處理萬緣。

四、儒家的政治學就是倫理學: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,依此五倫關係架構出社會結構及政治體系,並以忠、恕、正念、直心為核心價值,期望創造一個老者安之、朋友信之、少者懷之的大同世界理想。佛教以教主、教法、信徒為架構,戒律為道場的規範,透過自律和他律的行為準則,創造合和的理想修行環境,小則解脫生死輪迴,大則行菩薩道,利生度眾。

林老師幽默風趣的演講以及所提出的見解,說到眾人心領神會處,陣陣掌聲、笑聲,迴盪在佛陀慈眼加護的大殿裡,顯然,出世間法的基礎即在世間!未成佛前,先結好緣,先讀古書吧!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