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回顧分享
107年1月13日 貫藏法師專題講座-人性與佛性

2018-01-13 人性與佛性 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  文/涂惠屏      

       107年1月 13日上午9:30僑愛佛教講堂請來福嚴佛學院的貫藏法師,作專題演講,講題是「人性與佛性」。在9゚C的寒流中,法師帶著冬陽般溫暖的法益,升座說法。貫藏法師首先闡明人皆有眾生性,也都含有佛性,而人又有人的特性。所以在了解人性之前,我們要先了解眾生的三個通性:1.眾生皆依食住。 2.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。3.眾生皆有自我感。法師從佛法的角度,依序為大眾說明,所謂依食住,分四種食:段食、觸食(前二為物質性,只為延續此生的生命),思食、識食(後二為精神性,可延續不只一生,為三世流轉之因)。繫縛眾生最強、最根本的愛欲就是自我愛。這種自我愛,愛著自身,就是自體愛;向外取著,就是境界愛。皆因執取,而頭出、頭末於生死海,不得出離。講到眾生的自我感,法師以水與冰為喻。水本是無分別,一味相融的,如衆生的互相依存,平等無二。但結成冰塊後,其形便各個不同,眾生即以之來分別人、我,以自我為中心,誤認一切皆為我所、我有,不能了知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的定性。即使事相上知無我,但是在第六識的第一念中,仍直覺有我。此根本的自我感,就是無明,為一切煩惱中的根本特性。 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談到人的特性,除了具備凡夫眾生的特性之外,人還有憶念、梵行、勤勇三種殊勝是超過天人,同時含攝佛性,是我們一定要了知,並認真把握,努力向善,將人的佛性擴充、淨化,以活出佛的性德,才不枉此身與此生。

 

       法師接著闡釋人性之殊勝與佛性相近者,有下列三者:

1. 「佛的大智」與「人的憶念(智慧)勝」:人能思惟、分別一切法,可以憶念過去、預期未來、認識現在,具生得慧,故經上說:「凡有心者,皆得成佛」。但佛是徹底覺悟的人,而眾生還迷而不覺,且思想中摻雜了許多惡慧倒見,因而佛法便應用此「憶念勝」啟發人真實的智慧。所謂的加行慧,即透過聞、思、修,得以將惡慧淨治,使淨慧圓滿,得現證慧,學佛並修得佛的大智。此為人類學佛,不共其他眾生的第一勝。

2. 「佛的大悲」與「人的梵行(道德)勝」:慚愧是人類離惡向善的道德情操,其價值表現在有自覺,以及明知其不易為而為之。就算墮落了,仍可發起向善的力量,悔改自拔。但與佛悲憫眾生的大悲相較,人類的德行仍傾向於人類本位。因而佛陀鼔勵眾生淨化私我的偏執,擴大德被的對象,從人的德行發展成佛的德行,大悲即佛徳的究竟圓成。此「梵行勝」為人勝於其餘眾生的第二勝。

3. 「佛的大雄」與「人的勤勇(意志)勝」:人類所居之地稱娑婆,意堪忍。代表人是耐苦的,只要自覺是有意義的事,出於自發的,會奮力去完成。此種願欲與精進,其餘眾生皆不能及,雖非盡善,但足以表彰人的特質和尊嚴。但因染、淨錯雜而不純,如能以此豐沛的生命力,轉化為成佛度生的大願大精進,發起菩提心,不折不撓的行於菩薩道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由此勇毅,不退轉的一直向前,究竟圓成時,即成佛的大雄大力、大自在。此「勤勇勝」即人之第三勝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 貫藏法師在結語中鼓勵信眾:人的憶念、梵行、勤勇三種殊勝,展現了佛性在人身中特別發達的事實,也因此,人身容易修學成就,所以我們應善用自己的長處,轉染成淨,轉識為智,為成佛之道,日求上進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聞法大眾,得此勝義,皆生信心,歡喜信受。

 

 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