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回顧分享
105年6月25日 「夢說忍辱」專題講座

夢說忍辱專題演講    

        今天的這場演講主題「夢說忍辱」,法師以自身為例,細說在面對煩惱不安時,如何從佛法的角度展開思考,並依據經典提出答案。定題為「夢說」,是以人生猶如一場夢,世事是夢幻泡影,學佛人應觀一切有為法,皆如夢中事,不去較真,雖然有但皆是剎那滅,非常住不變。

       關於「忍辱」,法師分別從「忍心vs煩惱」與「辱境vs八風」兩方面來談。所謂忍心,指的是忍耐的心,最簡單的說即是:一直想這樣卻不能這樣,不斷的糾結、反覆、掙扎當中,如何去降伏自己強盛的爭鬥之心。所謂辱境,指的是六根感受到的塵境,根據六根六塵所產生的六境,感受到身體的種種分別。因身體所受的種種分別,心就產生種種執著,從而分別出順逆,順境心喜,逆境心苦。從佛法勝義來看,順逆皆為煩惱,學佛人皆應捨棄。

       一但煩惱心起,即與貪瞋癡相應,與苦相應。會極法師舉八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)來為現場聽眾解說,幫助聽眾們進一步檢視自己,當自己的內心與外境衝突時,應當如何運用佛法的智慧,使內心與外境產生適當連結。

        會極法師並以八風來闡述辱境。所謂八風,憨山大師的解釋為:得財叫「利」,失財叫「衰」,攻擊他人的惡是「毀」,誇自己的善是「譽」,當面稱揚他人的善是「稱」,講話刺激他人之惡是「譏」,逼迫身是「苦」,感到適意是「樂」。法師舉佛印法師與蘇東坡的公案,勉勵聽眾當辱境產生,八風吹起時,該如何正確有智慧的面對,而不致與煩惱相應。會極法師並列出佛教經典中,關於忍辱的經文,與參加今日演講的聽眾共勉,祈願大眾當依教奉行,實修精進忍辱波羅蜜。部分經文節錄如下:

       《佛遺教經》:「汝等比丘!若有人來節節支解,當自攝心,無令瞋恨;亦當護口,勿出惡言。若縱恚心,即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」

       《大莊嚴論》:「由三思五想,則能忍受。一思他毀辱我,是我自業。二思彼我俱是行苦。三思聲聞自利,尚不以苦加人。言五想者,一本親想,眾生無始,無非親屬故。二修法想,打罵不可得故。三修無常想。四修苦想。五修攝取想。」

       會極法師在整場演說中,例舉甚多,說到感動處,也不禁流淚,與會大眾莫不感恩會極法師的真摯分享,掌聲如雷。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